被濫用的文人畫概念:市場泥沙俱下
史料記載,唐代王維以詩入畫,被公認為文人畫的始祖。宋元以來,文人畫以兼具藝術和人文內涵的寫意繪畫一舉奠定在學術界的地位。發(fā)展至今,當代畫家仍以文人畫作為品評藝術的重要標準。但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藝術資本快速介入和一些機構無原則的炒作,一味靠價格哄抬、包裝當代文人畫市場,由此造就了一批頂著文人幌子的藝術家。圍繞真假文人畫,引起了業(yè)界的極大爭論。
當下文人如匠人
文人畫,在國內學術界也被稱做“士夫畫”,隸屬于中國畫的一種。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發(fā)“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歷代文人畫,尤其是清代“八大山人”等畫家的作品,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fā)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化內涵是文人畫達到頂峰的根基,當代繪畫的很大問題是缺乏文化內涵。著名藝術評論家齊建秋直言,現在的許多畫家只能稱為手藝人、匠人。“當代的文人畫沒有文人的趣味,有點文盲的感覺。文人畫最根本的是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表現了一種思想,表現一種氣質。當代的文人畫表現的內容感覺不到文化的存在。”
文人畫必須具備能反映時代文化內涵的文氣以及水墨的表達,當代所謂文人畫多數只是紙上的墨痕,往往連天趣都沒有,完全不重視繪畫能力導致言不達意。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認為,今天的很多人繼承的是文人畫的皮毛和寥寥的逸筆草草,他們缺乏的是精神,缺乏對藝術的敬畏。所以,一定不要相信所謂的逸筆草草。
藝術創(chuàng)作有自身的規(guī)律。當代文人畫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水平低下,只有向藝術本體回歸才是正路。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理事張演欽認為,目前國內的文人畫創(chuàng)作狀態(tài)非常差,好的文人畫非常少。“有句話叫水漲船高,假如文化是水,文人畫就是船,現在人的文化層次很低,船就自然低。而且最嚴重的問題是意識不到好與壞的區(qū)別。我一直強調藝術需要回歸,藝術就是藝術,把藝術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或者社會批判的工具,這樣是不對的。”
文人畫市場緣何泥沙俱下
當代“文人”畫家層出不窮,與市場的參與不無關系。當以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人畫幾乎領跑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時,這讓拍賣公司、畫廊、媒體等藝術品營銷機構嗅到了商機。
正因為文人畫在市場上如此走俏,以中國保利為代表的一批拍賣龍頭企業(yè),近幾年開始試圖以同類概念對一些當代畫家進行包裝炒作,由此也誕生了包括朱新建、關良和李津等在內的一大批所謂的新文人畫家。文人畫的概念成為當代藝術家被包裝炒作的最好頭銜。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在社會資本聞風出動、競相搶灘藝術品市場的今天,文人畫市場其實早已變得魚龍混雜。一方面,傳統(tǒng)文人畫大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由于在歷年的春拍和秋拍中均有天量成交記錄,因此已經成為造假集團跟風模仿的重點對象,目前在市場流通的這些名家作品真?zhèn)坞y辨,讓手里有錢、專業(yè)知識卻不過硬的收藏者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當代文人畫在市場上各種勢力的參與下,其價格已走在學術認證的前面,在缺乏足夠學術支撐的情況下,一味靠價格哄抬來引導消費的市場無疑已經變得泥沙俱下。文人畫已經成為藝術圈資本游戲的砝碼,與文化的本身內涵或許已經沒有多少關系了。
但是成熟的藏家對藝術家的頭銜不是很關注,他們往往更注重作品的精神性和藝術性。太和藝術空間董事長賈廷峰表示:“‘新水墨’、‘新文人畫’這些說法我都不贊同。藝術很難用新舊衡量,只有好壞和品質的高低。沒有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新’就沒有價值,就是一個商業(yè)炒作的噱頭。”
文人畫并未走向沒落
文人畫也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應只是復制傳統(tǒng)文人畫的面貌,也無須恪守詩書畫印合一的形式,而應該吸收傳統(tǒng)技法精華,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突出精神層面的追求與中國式的審美理想,強調個性解放。
“當代文人畫的發(fā)展應是在繼承傳統(tǒng)筆墨的基礎上,走出的自我道路。對于那些一味鼓吹自我、否定傳統(tǒng)、無限夸大個性的藝術家,要持謹慎態(tài)度來審視。”齊建秋認為。“一件好的藝術品不在于新還是舊,標準應該是符合時代氣息和審美的。新的不一定是好的,但好的作品必然是新的,文人畫也是如此。”
傳統(tǒng)文人畫的衰落與傳統(tǒng)的士大夫文人群體消失不無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代中國文人畫已經走向沒落。在馮遠看來,當代已經沒有文人這個階層,有的是知識分子,但是許多藝術家都是深受明清文人畫影響成長起來的,文人畫中有很多要不得的東西是我們要摒棄的,精華的東西一定要精心地吸收,來發(fā)展自己的作品。當代中國畫多樣化面貌的形成,便是那些有文人追求的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
在文藝評論家劉釋之看來,文人畫的短板在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西方文化迷霧的侵襲下,藝術家本人對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迷失了方向,變得高度不自信,從而缺乏高度的自覺,對本民族的文化品格不再堅守,急功近利,走向浮躁、炫技的迷途。“但在民間,卻一直有這么一個不小的群體,他們堅守著傳統(tǒng),堅守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道脈。正是由于他們的不懈努力,讓我們看到了文人畫的未來。”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