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元:重續(xù)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本文作者石中元撰寫的論文“老子出版古今談”、載河北《舊書信息報》2002年7月22日。“東方哲人的宇宙歌——我讀《道德經(jīng)》”、載《東方文化》雜志1994年5期,2011年12月此文獲安徽國際老子文化交流協(xié)會:“老子與道”征文比賽優(yōu)秀獎。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華文摘》轉(zhuǎn)載過他撰寫的“十談現(xiàn)代文明病”、“人類回到了半健康時代”等隨筆文章。
重續(xù)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石中元 撰文
過去,中國人家家戶戶過春節(jié)時,堂屋里的神龕上都會換上新寫的“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牌位的上面大多是四個字,如“文正家豐”、“祖德流芳”等。有的神龕下面還會貼上一個“福”字,或者是“余慶堂”等字樣。
“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兩邊是對聯(lián)。流行的對聯(lián)有:“一念不忘天地德、寸心常報祖宗恩”;“敬天敬地敬祖宗、求福求壽求平安”;“祭祖宗一柱清香必誠必敬,教兒孫兩行正業(yè)曰讀曰耕”。
“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用上等木材刻成,也有寫在紅紙貼在正墻之上,或立于家族祠堂之中,以寄托對天地的感恩之情,對祖宗的懷念之情,對君師的尊重之情,呈現(xiàn)出了敬天法地、忠君愛國、孝親順長、尊師重教的人文精神。兩千年來的人文精神,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直到1966年“文革”才徹底消失。
為什么兩千年來,家家戶戶都有“天地君親師”?
一、上天——敬天祈福、天道酬勤
“天”指“上天”,也稱蒼天、上蒼。何為“上天”?古代人常以為天是主宰人生的神。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zāi)難。
《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從意義上來說,天地玄黃指的是天道高遠,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人類現(xiàn)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所以叫天玄。地黃從意義上來說,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贊美大地有長養(yǎng)和哺育作用!兑捉(jīng)》有“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始生”之說。沒有四季陰陽的交替,大地上的萬物怎能生長?陰陽交合,萬物乃生,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
為什么要敬天?天不言語,以災(zāi)異譴告。古人認為,人積善德,天降吉祥,人積惡行,天降災(zāi)殃。故,人要敬畏上天、尊奉祖先。“敬天祈福”、“仁者愛人”。“仁愛”的含義是富于同情心,關(guān)心他人,團結(jié)和睦。
過去的中國人信仰天地祖先神靈,家家戶戶設(shè)立“天地君親師”牌位,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在牌位面前焚香頂禮,以此延續(xù)香火、傳承文明。
“敬天祈福”是為了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安寧和社會的和諧。為了安寧和諧,理應(yīng)“天道酬勤”。上天眷顧勤奮的人,勤奮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二、下地——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地發(fā)千祥,土生萬物,人類是天地所生所養(yǎng)。據(jù)科學(xué)研究,我們居住的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與地球相比,人類的誕生是何等的渺小。“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長的萬千物種能夠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親”之說。大地母親給了我們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回報。為表達對大地的敬仰,為保證農(nóng)業(yè)豐收,過去的中國民間有祭拜土地神的儀式,而皇帝則祭地。北京的地壇公園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是明清時期皇帝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承載著人們對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期待。祈求天地神明,護估中華兒女。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性剛,地性柔。在易經(jīng)中,乾是天,坤是地。《周易》卦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為此君子應(yīng)剛毅堅卓,自強不息。大地廣大、厚實和順,為此君子應(yīng)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天公廣大,萬道祥光施德澤;地母宏深,十方瑞氣護康寧。天地化生萬物,人乃天地所生,所以,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
三、君國——日月同光,四時合信
《中國朝代歌》有各種版本,其中有:“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的句子。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到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均為有道明君。這些明君,奠定了人倫大綱,為人間社會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尊稱為“天子”,天子代表天地,管理百姓。天子就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與日月同光,與四時合信,理應(yīng)受到尊崇。
賢明的國家領(lǐng)袖是百姓之福。具有合法性的君主能夠帶來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而亂世中的百姓是難以生存的。人們在安定社會中得到福利與恩惠,就有必要感激國家的正常運轉(zhuǎn)。
將“天地君親師”中的“君”字去掉,換成了“國”字,變成了“天地國親師”,這種排序方式符合當代理念。“忠”不再是效忠君(皇帝),而是忠于人民共和國,體現(xiàn)了公民意識和群體意識。
荀子說:“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的關(guān)系,中國人稱之為“三才之學(xué)”,只不過其中的“人”被細化成了“君”、“親”、“師”三個層次而已。“天、地、君、親、師”既有“道”又有“德”,構(gòu)成了自然與人文的和美世界。
四、宗親——尊宗敬祖,孝悌仁義
宗親指同宗的親屬,就是血親先祖,直系血親的血緣關(guān)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長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長的長輩)和自己生出來的晚輩(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更晚的晚輩)。求佛不如求祖先,積德行善就是佛;拜神不如拜父母,沒有祖先哪有神仙?百善孝為先,供奉牌位,祭拜祖先乃人間大孝。
族親,即同族的親屬。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的傳承實質(zhì)是炎黃子孫的奮斗史和發(fā)展史。姓氏溯源是尋根文化,尋找連接,傳承生命,接續(xù)道統(tǒng)。
這個道統(tǒng)便是尊宗敬祖,孝悌仁義。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一個姓氏的大家族里,大家親情無間,都可以攀到親戚。如果對親情熟視無睹,對家族漠不關(guān)心,對先祖不尊不敬,這是一種不友好的缺德行為!
現(xiàn)代社會,交往日益密切,地球已成村落,F(xiàn)代社會的進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廢除了宗法制度。天時所向地利歸,人和居中萬事易。所以,講親情不等于無原則,不等于不分青紅皂白。既要重視家族圈子,也要跳出家族圈子,更要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凡是有悖于大眾利益和社會公平、公正的一切宗親續(xù)譜活動,都不在“宗親”之列。
五、從師——修身內(nèi)省、格物致知
如果說父母孕育了人的身體,那么老師就培育了人的心靈。“師”由圣賢來代表,沒有圣賢教化,不可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修身內(nèi)省文化。被尊為“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是一位修煉道人。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教化百姓過著順應(yīng)天道的生活。
心靜菩提現(xiàn)、放下皆塵煙。歷代圣賢給人們立下了修身內(nèi)省、格物致知的人生觀。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學(xué)來的,學(xué)習(xí)決定人生,實踐決定人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見《論語·學(xué)而》)儒家自孔子開始,特別強調(diào)反省對于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并視之為學(xué)習(xí)成長的途徑。
以孔子為代表的“師”,不僅傳授文化知識,而且是人們心靈根源的導(dǎo)師。
結(jié)束語:天為大,其次是地,再者是君,繼之是親,最后是師
天——妙造自然;地——山川不老;人(君親師)——事在人為。過去,國家體制只到縣一級,不進入鄉(xiāng)村社會,鄉(xiāng)村社會有著較大的自治權(quán),但又能始終保持國家認同理念,并以高度的凝聚力維持社會安定的禮俗秩序,省去國家行政編制和大量的人力財力,從而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dān)。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奇跡,其中便有“天地君親師”的教化風(fēng)俗,神龕上的牌位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其中的“君”可改為“國”,即“國”、“親”、“師”。國、親、師三種人間力量,則象征著愛國、宗親、尊賢三種道德精神。
“天地君親師”肇始于《國語》,形成于《荀子》,后在民間社會廣為流行。由于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錢穆先生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我思之、尋之: 尋找敬天知命,尋找尊道重德,尋找“仁、義、禮、智、信”,尋找五千年來的傳統(tǒng)價值觀。我尋之、思之: 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行無愧于人,止無愧于心。
今天還應(yīng)該繼續(xù)供奉“天地國親師”牌位。所謂"文化復(fù)興"就是對人倫綱常的再續(xù),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再續(xù)于天道人倫,回歸于歷史源頭!
湖南省汩羅鎮(zhèn)瞭家山社區(qū)房中供奉的牌位:天地君親師!2019.11.4日下午石中元拍照。
- ·上一篇文章:叩天、問地、論人——屈子《天問》之斷想
- ·下一篇文章:內(nèi)容營銷專家、螞蟻全媒體總編劉鑫煒:如何讓你的文章成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