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寒淺談中國寫意畫畫品
古人云:讀書不多,畫則不能進于雅,觀理不清,則畫不能規(guī)于正。就是說,觀察定于物象之造型,讀書定于畫品之高低。因此,畫者,文之極也。
寫意是一種意念,一種思維,一種感受,一種精神。一幅寫意畫佳品,應該建立在畫者靜心思索的基礎上,從而探尋筆墨之心靈歸屬。

大自然是上天賜予畫者創(chuàng)造的繪畫本,其一花一木、一草一石,彷佛都與畫者有著某種緣分。如何去觀察,去理解。去發(fā)現美,去表現美,是畫者創(chuàng)作的心源。人的修養(yǎng)不同,在生活中感悟美的程度也就不同。這就要求畫者懷著一顆向往自然、崇尚自然、探索自然的虔誠之心崇敬的深入觀察。正所謂“外師造化”。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再通過畫者的“中得心源”,經過審美取舍,表現在畫面上。

中國國畫藝術來去自由于傳統,來去自由于生活,來去自由于情感世界;蛟S,只有畫者自己懂得了寫意人生之真諦,才能傳遞給觀者一種心靈的震撼。
何為寫意人生真諦?“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借用孔子語,或許能道盡人心時態(tài)。喧囂繁華的現代世界,身為畫者必須能夠心寧氣靜,勿躁勿傲,時刻沉浸在畫事中。有了上述“造化”和“心源”,才有可能使自己筆下的寫意畫品構成一種散淡之意。散淡者,乃心靈逸性之象,其呈自由狀態(tài),非心浮意躁者之所為。筆墨狀態(tài),離不開筆墨修為。筆墨修為,源于筆墨之行、筆墨之思、筆墨之趣。


中國寫意畫是畫心境、畫情趣、畫思想。因此,要求畫者除了必須具有對大自然深刻的感悟力,使客觀主觀化之外,還要求畫者對筆墨有強烈的表現力,通過相應的藝術形式,使主觀客觀化。“詩為心聲、畫為心語”,中國寫意畫,要有詩意和詩境。寫意畫追求畫外的意境創(chuàng)造,以詩入畫,正是其耐人尋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藝術畫種難以企及的獨特藝術效果。王冕畫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借梅之高潔,譽自身之品格修養(yǎng)。齊璜題“蛙聲十里出山泉”,畫面并未畫蛙,只點綴了幾只蝌蚪,但有十里蛙鳴耳邊之感覺。這些作品如果沒有了詩化的意境,畫境之高格便不復存在了。



對于一個中國寫意繪畫者而言,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并提升自己的畫品,畫者的人格修養(yǎng)、情操品位是內因的主導。意境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詳實寫照。
【作者簡介】李光寒,字之洲,號鷹不落山居士,別署肅慎齋主、槑語軒主人。1969年生于河北遵化,滿族人,F首都博物館書畫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書畫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藝術》雜志社副總編、加拿大中加藝術交流協會榮譽會長,河北省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