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趙大智:鑿石得玉 大智若愚
我與趙大智先生是同鄉(xiāng),久聞其名,之前卻不曾相識。聞其名是他的書法在我們鄉(xiāng)里已聲名遠播,識其人則當感恩佛緣。我們一見如故,很快便成了坦誠相見、和諧相敬的好朋友。

(趙大智與國學大師姚奠中先生合影)
初次相逢,我與大智談書法,談國學,談佛學,談了很多,他向我介紹自己十五年前離鄉(xiāng)赴省城、赴京城遇上的多位恩師與貴人,言語間留露出無盡的恭敬與感恩。我常天繁忙于小城瑣碎浮躁的生存掙扎中,猶如井底之蛙,竟對姚奠中、趙承楷、龍得勝等省內(nèi)頗具影響的文化名人聞所未聞。我為我自己的自閉、孤傲和浮躁而隱隱慚愧。趙大智說:我永遠只是一個小學生,理當不斷修悟智慧,老老實實地寫經(jīng),本本份份地做事。

(趙大智與著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史樹青先生合影)
趙大智年長我一歲,他推薦我上網(wǎng)讀一讀《龍得勝翰墨人生》,這是龍得勝先生的個人網(wǎng)站。一個網(wǎng)站可能遠遠不能涵蓋與容納一個傳統(tǒng)文化堅守者、傳承者的精神世界,也許遠遠不能全面反映出一個文化學者的豪情、率性與孤獨,更不能全方位呈現(xiàn)出一個追求大道的一介文人之思想與精神的厚度、韌度和溫度,但他卻深深地撼動了我,讓我重新梳理和洗滌自我的精神容顏,重新審視和尋找自我流浪中的靈魂。趙大智說:龍得勝先生對他的鼓勵與鞭策很大,是他很敬重的恩師。從此,我與大智便又增添了一份師兄弟的情誼。

(趙大智與古文字大家張頷先生合影)
趙大智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佛學智慧博大精深,我此生只能以一顆虔誠恭敬的心,一遍遍抄寫經(jīng)典,一遍遍精修和品享書法藝術(shù)之魅力,一遍遍汲取領悟佛學經(jīng)典的無窮智慧。修心悟道,終身不渝。

(國家領導人劉延東與趙大智握手問候)
2008年11月3日,新華社記者發(fā)出一則消息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何勇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正在這里舉辦的紀念黨的紀律檢查機關恢復重建30周年書畫展。配圖照片是三位中央領導和著名書畫家黃永玉在觀賞趙大智的20米x2米長的萬字小楷長卷。2008年11月7日,晨報訊:標題為《聞喜書法家趙大智“國”字號書畫展上撂紅》。

(國家領導人賀國強與趙大智親切交談)
后來我問及趙大智那次書畫展的情景,他卻說,展覽都已過去好長時間了,中央領導和藝術(shù)界前輩都給了些鼓勵和表揚。不過,通過那次展覽,使他更多地感受到黃永玉、沈鵬、李鐸等藝術(shù)名家的作品魅力,自己還將繼續(xù)努力和扎實耕耘。

(趙大智作品)
從與大智的一見如故,到相識相知,一晃五六年了。他始終如一的謙虛、恭敬與誠懇,對我的教益和感染很深。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子弟,能在書法藝術(shù)道路上取得這樣的成就,更離不開他的踏實、悟性、專注與勤奮。趙大智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拯救了他,是國學經(jīng)典智慧點亮了他生命的前程,也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抄寫經(jīng)書、習書做功課,賦予了他生命的意義。他說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挺簡單,吃素食、積功德、讀圣書、寫佛經(jīng)、結(jié)善緣、游天下。

(趙大智與星云大師合影)
前幾天,大智在微信上給我發(fā)來一張照片,是他和老師龍得勝先生的合影,照片后的背景墻上,是龍得勝先生專門給他題寫的四個大字:仁心敦厚。

(趙大智與一城大師合影)
我又想起那次去他家做客時,著名畫家趙梅生老先生送給他的一幅畫作,寥寥幾筆,濃墨淡涂間勾勒出的一塊大石頭,樸拙的漢隸題名:鑿石得玉。

(五臺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昌善大師為趙大智長卷題耑)
我漸漸地領悟到了趙大智對每天“做功課”的堅守與癡迷,也明白了他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的自在與歡喜。
簡單地修行,正是一種大智慧。(文\水流)

(趙大智作品)
作者簡介:水流,本名張永紅,文化學者,著有《人生正道》一書。
責任編輯;上官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