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欧美 中文 日韩aⅴ一区 ,色噜噜AⅤ熟女人妻深田咏美在线,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免费无码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

用戶登錄  |  用戶注冊
首 頁藝術新聞文獻交流藝術家展覽展會視頻中心潤例行情專題報道意門傳媒
當前位置:北京華藝網文獻交流評論綜合評論

【十周年成果展】《歷代硯文獻》三卷——讀后感

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整理  發(fā)布時間:2023-05-15 17:04:00

《歷代硯文獻》三卷

《中華硯文化匯典 · 文獻卷》之《歷代硯文獻》三卷

作者:歐忠榮 李護暖

主導: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

主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工作委員會

出版: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賀歷代硯文獻三卷出版·讀后感

集薪炬火 斯文代傳

——讀歐忠榮、李護暖先生編著《歷代硯文獻》

任斌

暮春時節(jié)雨水漸多,入夜時分雨又下了起來?粗畛恋囊股鋈慌d起,取案頭舊硯置于窗外。燈光下一滴滴雨水慢慢浸濕硯面,仿佛硯仍為石璞尚在下巖水洞時一般——幽深的洞窟直通江底,巖壁間寒泉滴瀝,在篝火明暗晃動的光影中,工人匍匐前行,伐石叮叮。石髓山骨鑿取而出,又小心翼翼遞至洞外。故老相傳山有神,石有靈,宋人曾云:昔人采石必中牢祭之,不爾,則雷霆勃興失石所在。

歷代以來,硯就籠罩著一層神秘而傳奇的色彩,乃至生出許多石碎出魚、陰晴生水之類神話般的故事。硯之于文人向號最為親傍,又因其耐久,于傳統(tǒng)語境中更以授硯示文脈相傳。然雖最親近,但最為人忽視、文獻紀載最為駁雜也是它,以至于錯訛相傳無法征信。雖然自唐宋開始《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諸類書已開始集錄前人硯文資料,但彼時重在類集前人文獻中涉硯字句,于硯學而言價值有限。宋代以降硯的研究、記錄漸多,至清末民國千年所積卷帙浩繁,其中或出自目見親歷,或出耳聞途說,更有摘襲前人輾轉傳抄者,真?zhèn)卧戳骷婋s難明。雖前人如孫森之《硯辨》、馬丕緒之《硯林脞錄》等書亦欲整理故籍,但囿于體例,所征所引并不完備,又無考訂,既無法知原著版本面目,規(guī)模上又失之簡陋不成系統(tǒng)。直至當代,對硯文獻的整理仍為一項未完成的工作,相關的書籍如桑行之主編的《說硯》等書,也僅是以收錄常見的幾種硯著為主,且少有考校。對歷代涉硯資料的研究整理,因其門類較小又非顯學關注者少,故一直仍存缺憾。這種對硯史基礎資料研究的不足,直至歐忠榮、李護暖先生新作《歷代硯文獻》一書出版,缺失的板塊方才得以補充。

本書系統(tǒng)整理了自漢至近代與硯相關的各類著述,共擇選出389種文獻資料,并一一標明版本來源,考訂異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卷前《歷代硯文獻概述》一篇,作者從宏觀角度對硯文獻做了系統(tǒng)整理分析,總結了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其中對歷代硯著中缺陷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這部分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硯文獻研究的成果。文獻資料可靠與否、價值高低,直接取決于作者所述信息的來源,歷代硯著中抄錄前人、道聽耳食之言不在少數(shù)。“歷史不可強求”,如何從理性角度出發(fā),客觀、科學地甄別、使用文獻資料,作者同樣提供了指導性意見。

作為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硯文獻無疑占據(jù)了大量篇幅。宋、清兩代作為硯文獻發(fā)展的高峰期,其硯著各有特色。宋代文獻歷來為人重視,歷代征引不絕,而清代因時代較近,向為前人忽略,而現(xiàn)代研究者對清代硯文獻的認識往往也局限于《西清硯譜》《端溪硯史》《沈氏硯林》等書,實難反映其全貌。然清代文獻實則涵蓋了自硯石坑口到銘題詩唱等硯文化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了現(xiàn)代人對硯的基礎認知。整理清代硯文獻,于硯文化研究尤為重要,本書以中、下兩卷對清代硯著進行系統(tǒng)梳理,彌補了前人空白。

歐忠榮先生生長粵地,久居端州,地利之優(yōu),使他對硯石及開采歷史有了更客觀深入的認識,對文獻紀載有著更為嚴謹理性的視角。對前人成說,不盲從,不輕信,必追其源本,考其流傳。積十年之功,南北奔波,查訪公私收藏,于茫茫故籍之中蒐羅眾書,鉤沉搜逸,一一點校。乃至句讀、標點亦皆一一推敲。夜雨寒燈鉆之彌堅,十年辛苦個中冷暖誠難為他人道。

當我于燈下翻閱本書,愈發(fā)感到其于硯學的筑基之功。其中許多重要資料,更是首次整理刊行。如唐詢之《硯錄》,此書為歷史上首部硯學專著,宋代影響頗大,其在世時即廣傳布,宋人著作中時引其文。但此書無刊行本傳世,四庫提要云此書久佚,當代《說硯》一書僅錄得其部分章節(jié)八百余字。而本書自宋朱長文《墨池編》中尋得《硯錄》的更多篇幅五千余言,內容更為豐富,終將這部聞名已久的硯學專著以較完整的形態(tài)刊行于世。

對早期硯圖的梳理研究亦為本書亮點之一。自宋代開始硯譜即有圖名并舉的體例,如高似孫之《硯箋》,但宋后其圖失佚。本書考證目前存世最早的硯圖譜為私家所藏明正德本《欣賞編》高似孫《硯譜》圖。此圖譜正是明中晚期所謂沈仕硯譜等書圖譜的源頭。雖然未知此圖來源,但卻保存了其時人對硯式的認識,“頗存形制”,同樣價值巨大。

本書中如曾興仁《硯考》、秦更年《嬰闇雜俎》之《硯史簡端記》《硯銘》等書雖晚近,但亦為首次整理出版。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秦更年《硯史簡端記》,不僅有整理的前人之說,更兼錄東瀛學者犬養(yǎng)毅、坂東貫山等人觀點。從中可窺其時兩國學者間頻繁的文化交流之一斑。此外如游紹安《涵有堂詩文集》、張廷濟《清儀閣研銘集拓》等書俱為稿本,亦為首次整理刊行。

此書所錄種種舊籍,在傳統(tǒng)視域下為我們描畫出硯史千年來演變的歷程。作者以時間為軸剝繭抽絲娓娓道來,雖不能完全覆蓋所有文獻,解釋歷史中所有困惑,但終為后來者奠定了基礎,構建起踏步之階。集薪炬火斯文代傳,我想這或許就是本書最大意義之所在。行文至此夜色已深,窗外雨仍未停歇,而硯面已積滿清泉一泓。忽而想到硯背之清人硯銘,于是偷懶移錄于此權為結語:

文房之英,龍泓著稱。唯此根本,累葉相承。

公歷二О二三年四月十一日作于松鄰館。

(作者為硯文化學者、硯臺鑒賞收藏家)

本站上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中國藝術品理財網的立場,也不代表中國藝術品理財網的價值判斷。
關于本站 | 網站幫助 | 廣告合作 | 下載聲明 | 友情連接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2018藝術品網 國際藝術文獻譯換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域名:www.artmmm.net tplustea.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qū)琉璃廠東街仁和古玩城郵編:100050
電話: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郵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產業(yè)部備案:京ICP備2021006152號

頁面執(zhí)行時間:17,953.13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