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的鉤針——濟南市歷城區(qū)非遺項目之鉤針
在大家的記憶里,毛線是用來織圍巾、織毛衣的材料,常常是來自媽媽的溫暖。“天壇祈年殿”“圓明園大水門”“金字塔”“泰姬陵”……利用一個鉤針,一團絨線竟能在“80后”姑娘法文靜的巧手下變化無窮,令人嘆為觀止。


因為熱愛,玩兒起了毛線
法文靜是歷城區(qū)鉤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記者見到法文靜時,她正在工作室挑針運線,巧手翻飛,鉤織創(chuàng)作。“為什么叫‘法老’的鉤針?首先要好記。我姓‘法’,生活中朋友都叫我‘老法’,那索性就叫‘法老’吧,便于記憶,又擁有神秘感。”小學二年級,法文靜跟隨媽媽學習鉤針和棒針編織,那時候覺得做出一件絨線編織作品是非?岬氖虑。工作以后,通過絨線編織,法文靜走出了產(chǎn)后抑郁的負面情緒。

“為什么玩兒毛線能堅持二三十年?無非是出于一種熱愛。絨線編織很適合新手入門,對材料和工具要求都不高,慢慢地就把絨線編織發(fā)展成了一個事業(yè)。”法文靜告訴記者。

剛入門的時候,法文靜對他人的很多作品作了參考,漸漸地,她開始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作品,想通過自己的作品顛覆大家對玩兒毛線的固有思維,對鉤織思路、材料和輔料的選擇也有諸多嘗試,也失敗過不少次。

7

“一件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投入。打樣一種新的作品是沒有參考的,那時候真的是白天鉤了晚上拆,不停地干也沒有什么進度,兩三萬針的筆記,說拆就拆,第二天重新開始,做工復雜的作品光打樣就需要3個月左右。你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它就會用什么樣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要堅守初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法文靜說。
一針一線,傳遞喜悅溫暖
讓更多的人學到新的鉤織的思路,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對于法文靜來說,研究出新的作品也是一種提升,把絨線鉤織作品做出圖紙,錄制教學視頻做成付費課程,把鉤織所需的材料打包整理郵寄給粉絲也是一種溫度的傳遞。

一項非遺技藝的傳承需要滿足生活或者內(nèi)心的需要,毛線代表的是一種溫暖。法文靜告訴記者,絨線編織可以做成穿的、用的、戴的,最主要的是通過一針一線的編織過程收獲了內(nèi)心的平靜,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也是一種喜悅和溫暖的傳遞。

作為非遺傳承人,法文靜希望能在傳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擴展思路,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技藝。
“我有一個不成型的夢想,也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希望5年之內(nèi)能在山東省藝術館做一個自己的藝術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技藝,重新認識絨線編織。”法文靜說。(文/圖 王剛)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著名書法家閆銳敏為共工新聞社題字
- ·下一篇文章:心動老字號 國牌煥新潮——濟南市歷城區(qū)非遺項目之宏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