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瀟灑傳國粹 流暢自然方寸間
我和閻銳敏先生未曾謀面,因為他身兼數(shù)職、太忙。幾次相約采訪都因他臨時有事而擱淺,無奈我們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電話聊天,誰想電話采訪使我們的距離拉的更近。因為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我尊重他,羨慕他,不是因為他出了多少書,身兼多少職,頭上有多少光環(huán),而是他從小至今為書法藝術獻身的那種自強不息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古時王獻之學書法有“染盡三江水,唯有一點像乃父”的典故流傳百世,我以為那不過說說而已,可從閻銳敏學書法的過程,我相信了古人書法家的典故的真實性。
閻銳敏先生告訴我,他1957年1月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祖父有一手好字,父親和叔叔受其影響字也寫得特別好,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再加上父親的嚴格指導,在同齡人里,幼小的閻銳敏的字也比別人寫得好一些。從小學到中學期間,一直由于字寫得比較好而受到同學的羨慕,老師的好評,還經(jīng)常為學校寫黑板報和墻報。1974年參加工作之后,在其工作組組長謝長芳先生的啟蒙下,國銳敏開始了對書法的練習。當時他工作在北京的一個地質(zhì)隊里,常年在條件艱苦的野外工作,經(jīng)常搬家,流動性非常大。對于剛參加工作的學徒工來說,根本就不可能配備桌椅,他只能坐單位發(fā)的小馬扎,在一個隨身攜帶的裝衣服用的箱子上練字,即使條件這樣艱苦,但他從來沒有間斷過練習。一疊疊舊報紙被他練了又練,一本本舊雜志被他寫了又寫,工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幾年的練習,他的字雖然和書法家的距離還相差甚遠,可在單位里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1978年,他的一手好字引起了領導的注意,被抽調(diào)到機關工作,不但有了桌椅,而且有了充裕的舊報紙、舊雜志,優(yōu)越的條件,為他練字提供了不少方便,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鞭策和鼓舞。為此,他更加發(fā)奮苦練,常常練習到深夜,有時甚至是通霄達旦。在單位里,寫黑板報、寫墻報、寫會標等,凡是寫字的工作全給了他。在別人看來,這是受累的差事,可對他來說,這是練字的最好機會。為了出好黑板報、墻報,為了寫好會標,為了使自已的書藝能有一個健康的發(fā)展,他報名參加了東城少年宮的書法班,有幸聆聽了著名書法家任杰生、劉炳森等先生的書法講座;繼而又參加了中國第一個書畫學校——北京中國書畫業(yè)余學校,并且一學就是五年。在這所學校里,他受到了肖勞、尹潤生、劉宗繼、李鐸、李力生、吳未淳、于榮均、梁志斌等老一輩書法家的直接教育,在這其間,對書法進行了系統(tǒng)而規(guī)范的學習,無論是顏、柳、歐、趙,還是真、行、草、隸、篆都進行了認真的學習。雖然才短短的幾年,卻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他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當時,他的工作單位,在距北京市中心幾十里的昌平縣東小口公社。為了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不但參加專業(yè)學校的書畫學習,還經(jīng)常拜訪一些書畫名家,幾次由于向這些名家請教的時間晚了,趕不上末班車,而徒步行走幾十里路回工作單位。為了能有一個安靜而不受外界干擾的學習環(huán)境,他放棄了領導分配在樓內(nèi)的集體宿合,而選擇了一個蓋在樓頂上的木板房,這種木板房冬不暖,夏不涼。冬季到來時,屋里的一筒水能結上二十厘米厚的一層冰;夏季來臨時,房里不但熱得像蒸籠,而且由于地面不嚴,下雨時,屋里有時灌進半尺深的水。半夜醒來,鞋子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由于門窗不嚴,還常常受到蚊蟲叮咬,一宿起來,身上居然被叮了幾十個包,奇癢無比。面對這種惡劣的條件,他從不以為然,而樂觀地給自己的房子起了“無愁小齋、陋巢”等齋名,還常常風趣地對不理解他的人說:“苦盡甘來,樂在其中。”
艱苦條件可以克服,可是經(jīng)濟緊張他是無能為力的。當時,對于一個二級工來說,每月三十九元八角的工資也只夠維持基本生活的,還要用來買紙、墨、筆、帖等等,常常不到月底就囊中羞澀了,只好啃饅頭就咸菜,甚至還要賒賬。盡管經(jīng)濟緊張,但他覺得不能間斷練字。古人說得好,“窮則思變”,在他居住的樓下有一片水泥方磚地,面對滿地的水泥方磚,他靈機一動。“明朝的著名畫家王冕,小時候因沒錢買紙,用木棍在沙地上練習畫畫,后來成了大畫家;唐朝的懷素和尚,由于沒錢買紙,而種了一些芭蕉樹,用芭蕉葉練字,成了我國古代著名的草書大家;晉朝的草圣張芝,由于沒錢買紙,而在池塘邊的石頭上練字,天長日久,一池清水都變成了黑的,被后人稱之為“墨池”,成為中國的草圣。我為何不可以拿筆沾水在水泥方磚上寫呢?”想到這些,他撿了一個別人扔了的毛筆頭,沾著水在地上試寫了幾個字,嘿,還真有宣紙的效果呢。這可真不錯,這種練習方法,既可省墨,又可省紙,還可以練大字、練筆力,這真是一舉多得。試驗的成功,調(diào)動了他的積極性,更激發(fā)了他練字的熱情。自此以后,每天四點半下班后,吃完飯就練,一直練到天黑看不見為止,接著再回到“無愁小齋”里練寫小字《蘭亭集序》。粗算一下,二十幾年幾乎看過的所有帖,真、行、草、隸、篆都練習過。光《蘭亭集序》就練寫了幾百遍,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將324字的《蘭亭集序》一口氣背寫下來,而且布局合理。冬去春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二十幾年如一日,他如饑似渴、如癡如醉地學習書法,盡力汲取著各種碑帖的營養(yǎng)。用壞了數(shù)不清的紙、墨、筆,參觀過數(shù)不清的書法展覽,閱讀過數(shù)不清的古代碑帖。
古人說“天道酬勤”,1986年,中央電視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文物出版社,北京文物商店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全國首屆電視書法大賽,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夾著自己認真書寫好的一大卷書法作品第一次參加了這次書法比賽。過了不久,中央電視臺寄來了一個錦緞的獲獎證書和一張通知單,上寫著:“閻銳敏先生,您在9萬人參加的全國書法比賽中榮獲二等獎”。9萬人參加了比賽,而成人組才選30個二等獎,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望著這精美的證書,望著金光燦燦的“獲獎證書”幾個燙金大字,望著“全國首屆電視書法比賽組委會”的紅紅的印章,他那激動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掉了下來,這是成功的眼淚,這是喜悅的眼淚,這里飽含著多少酸甜苦辣!同年,他又連續(xù)獲得了首屆銀河書法大賽、首屆神龍杯書法大賽、首屆大學生杯鋼筆書法大賽、首屆國際鋼筆書法大賽、首屆博士杯書法大賽獎,過了不久,他又獲得了由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聯(lián)合舉辦的當代國際書法精品展一等獎。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還入選首屆赴日硬筆書法展、首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覽等。1987年,已到而立之年的他,以頑強的毅力考入了中國工運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脫產(chǎn)學習。1988年,身為院黨委書記的蔣永清先生,看到閻銳敏先生那一摞書法獲獎證書后說到:“你的字這么好,又獲過這么多獎項,能否在學院展廳搞個個人書法展覽,為學院的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呢?”面對蔣書記的鼓勵,他馬上籌備這次個人書法展覽,為此,他利用放暑假的時間,買了不少面包、方便面、榨菜,準備好了所需創(chuàng)作的物品,把自己鎖在宿舍,開始了近兩個月的認真創(chuàng)作,最后創(chuàng)作出近二百幅作品。當年的中秋節(jié),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首次個人書法展,還受到了著名的藝術大師吳作人、沈行、柳倩、蘇適、李力生、袁其微等先生的好評。當時,身為北京書協(xié)秘書長的蘇適先生看完閻銳敏的個人書法展后,問到:“你現(xiàn)在是不是北京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當他得知閻銳敏還不是會員時,他說:“我要做你的介紹人。”這樣,閻銳敏光榮地加入了北京市書法家協(xié)會。這無疑又是對閻銳敏的一次激勵。同年,閻銳敏還出版了第一本硬筆書法字帖——《兒童鉛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