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倉街道2018年征文比賽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倉街道2018年征文比賽取得圓滿成功
國際時報訊(特約劉維嘉北京報道):2018年11月2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區(qū)中倉街道2018年征文比賽頒獎儀式在中倉文體中心圓滿舉行。
活動由中倉文體中心主辦,中倉文學社和北京河清文化傳媒公司承辦。出席本次頒獎儀式的嘉賓有:著名劇作家、通州戲劇協(xié)會主席劉康達,通州作協(xié)副主席鄭建山。作為主辦方和承辦方出席的有:中倉文體辦主任王健,中倉文學社社長安祝生,副社長劉康和、劉維嘉,北京河清文化傳媒公司經(jīng)理余拔福。
頒獎儀式由王健主持;安祝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充滿激情的致辭;楊紅霞宣布了獲獎作者名單;頒獎領導和嘉賓先后向各個獎項獲得者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和獎金;鄭建山代表通州作協(xié)講話。頒獎儀式結(jié)束之后,著名劇作家劉康達結(jié)合自己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體會與大家進行了互動和交流。會議還向與會人員發(fā)了《中倉》一書和《中倉社區(qū)報》。會后,肖士平、黃儒英等作者特意寫詩作詞對這次活動給予盛贊。
安祝生在致辭中,首先介紹了舉辦中倉街道第二屆征文比賽的基本情況、各個獎項設置和獲獎作品的評選過程。第二簡要介紹了中倉文學社成立兩年來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第三講了文學寫作的意義。文學寫作能記錄人的生命痕跡;能提高個人的品質(zhì)和修養(yǎng);能促使自己勤動腦,讓人生充滿快樂,益壽延年。第四表示要編輯《中倉文韻》文集,把兩次征文的獲獎作品編入文集,同時還要征集中倉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作者關于講述中倉的詩情畫意,贊美通州,弘揚大運河文化的文學作品一并編輯。最后賦詩《文友贊》:“春紅夏綠書聲朗,金秋銀冬著華章,四面八方皆文友,東西南北聚中倉。”
中倉街道2018年征文比賽自7月18日開始面向社會征稿,截至9月18日,得到了廣大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熱情參與和支持,收到來自本區(qū)、本市和外省市作者的大量來稿。參賽作者有離退休的老同志,還有在職在崗的年輕人;既有八旬高齡仍然筆耕不輟的老教授,也有30多歲的社區(qū)工作者;有中倉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以及北京市昌平等區(qū)的作者,還有湖北、安徽等省市的作者;既有省市和區(qū)縣作協(xié)會員, 又有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
組委會對來稿都進行了整理、分類、登記造冊,在此基礎上,各位評委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了認真閱讀,以“公平、公正”為基本原則進行評審,經(jīng)過初審、復審和終審,于10月26日評出了各個獎項和三個等次共26篇獲獎作品。本屆征文比賽設一等獎5名,獲獎作者有:郄曉東、何維仁、韓文林、馬工、黃儒英;二等獎7名,獲獎作者有:肖士平、王淑萍、趙蓓、王世友、康惠萍、張志英、林藍(湖北);三等獎14名,獲獎作者有:邢紅輝、丁久平、王寶明、劉月英、王玉英、袁倩華、馬振東、賀芝蘭、趙萬存、張文娟、黃國武、馬國芬、李楨、祝寶玉(安徽)。
組委會認為,廣大參賽作者按照征文要求,通過詩詞、散文、調(diào)研論文、隨感雜談等作品,贊美中倉,贊美北京城市副中心,贊美大運河文化,贊美身邊感人的人和事,表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的印象、體驗和感悟,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十分接地氣,具有廣泛性、群眾性、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他們在當今文學作品多元化的潮流中,在喧囂紛擾的環(huán)境中,仍然遵從自己的初心,積極探尋人生及社會價值,傳遞自己的善意,弘揚真善美這一永恒的主旋律,延續(xù)祖國的歷史文脈,令人贊嘆。這些作品蘊含著深刻思想、豐富內(nèi)涵和精神力量,能起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勵人、鼓舞人的目的。這些作品既有個性,更有共性,讓社會各界看到了中倉地區(qū)文學事業(yè)整體前進的步伐,必將在中倉建設史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王健主任主持頒獎儀式

安祝生社長致辭

楊紅霞宣布獲獎名單

鄭建山副主席講話



劉康和副社長為三等獎獲得者頒獎


安祝生社長為二等獎獲得者頒獎


鄭建山副主席為一等獎獲得者頒獎

劉康達主席授課


北京通州中倉街道2018年征文比賽取得圓滿成功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