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韶光•年華──董小蕙2017個展

畫家舊居老院子實景以及院落中的花木光影。 (2006 / 董小蕙 攝)
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在巴黎燃起現(xiàn)代藝術的風潮,其后經由日本傳播到臺灣這塊土地上;浸潤于印象派畫風的臺灣前輩畫家,五○年代后有許多都在臺灣高等美術學府從事教學。畫家董小蕙(1962-)女士于1980年進入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就讀,因此也在這樣歷史脈絡的承傳下,接受印象派風格的洗禮;畢業(yè)后致力于創(chuàng)作30余年而不懈,成為臺灣藝壇的一位重要畫家。
畫家早期專注于印象派色彩光影的消化與觀察,將光影、色點及筆觸轉化成為個人作畫的特色,于印象派畫風之詮釋深具心得。為了進一步體驗印象派之內涵,于90年代初多次赴歐洲游歷創(chuàng)作,摭取西方油畫色彩與光影之變化。當代西方藝壇風潮早已將印象派風格自記憶中流失,卻在臺灣畫家董小蕙的作品中,能一窺這些逐漸被遺忘的美感內涵。
90年代后期,畫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開始轉變,靜物的描繪方式脫離了印象派的亮麗色彩,發(fā)展出較具主觀心靈意象的「黑桌靜物」系列,以生動的花卉、簡單的器皿、木質的桌椅來組構畫面,營造出背景光源的明暗變化,形成靜謐的空間氛圍。其后,畫家并以自身居所為題材,發(fā)展出「老院子」繪畫風格系列。畫家基于對一個時代的懷念,透過畫筆留下一頁心靈紀實的記錄,將院落間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晨昏與花木光影下的院落環(huán)境,皆留下了平實動人的詩篇。
畫家由亮麗轉為簡樸的畫風表現(xiàn),并由此發(fā)展出不同的畫風系列,包括學習古畫的「仿古系列」、結構研究的「抽象系列」、流暢生動的「水彩系列」、線條功底的「素描系列」,還有濃郁深邃的「濃蔭系列」、「大樹家族」,以及反璞歸真的「黑白系列」等。其中,尚有數(shù)組統(tǒng)合多年創(chuàng)作經驗的大幅油畫連作,如〈不舍晝夜〉六聯(lián)屏;這些不但充分展現(xiàn)出畫家旺盛的創(chuàng)作張力,也建立了「老院子」龐大的繪畫風格體系。
綜觀董小蕙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由「黑桌靜物」開始探索東方的人文內涵,直到「老院子」畫風體系的成形,融合了西方藝術的寫實性與抽象性,以及文人書畫的東方精神與美感底蘊,發(fā)展出深具個人特色且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值此展覽前夕,本館謹對畫家董小蕙女士提供其歷年各期畫風作品250余件與社會大眾分享,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同時也對其追求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忱深致敬意。

董小蕙 〈花間對語 IV-金蒜花〉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2016
■展覽日期:2017/11/18-2018/01/14
■開放時間:1000-1600(周一休館)
■展出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國家畫廊/10066臺北市南海路49號
■周末專題講座(六)1430-1630- B1演講廳
(一)2017/11/25-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廖新田院長
(二)2017/12/09-畫家-董小蕙女士/創(chuàng)作心得分享
(三)2017/12/30-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陳貺怡教授
■「老院子」畫風系列,源起于畫家對自身居住環(huán)境改變的切身感受。臺灣地區(qū)早年有許多日式的房舍院子,這是伴隨著許多人成長的美好回憶;近年來卻因為都市變遷的商業(yè)需求而大量拆除改建,這似乎是時代更替所無法逆轉的宿命。因此畫家希望為該年代的人文景觀與生活感受留下一份紀錄,也是珍惜人生的一種自覺。靜謐院落中各種花木植物隨性生長的野趣,伴著四季朝暮的光暈變化,呈現(xiàn)出對人生平常幸福懷舊珍惜的心境。

董小蕙 〈老院-光曦〉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09
董小蕙 〈老院-老樹〉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0
「我的院子是個小雜院,它的形成似乎毫無規(guī)劃,一切聽天由命。東、西北角上各有一棵大榕樹,因為樹圍夠粗年事亦高,已被文化局列管保護,另有老槴子花,七里香和杜鵑,都是日據(jù)時代留下來的,參差樹蔭間的姑婆芋和蕨草、藤蔓,是自己飄來生長的,而其它大大小小各種盆栽則來自各方的收留,經年累月之間,它們已找到自己的生長姿態(tài),疏疏落落,相掩相映,隨晨昏光線轉移各有意趣,而鳥兒與斑鳩,早晚都來這兒逗留。我喜歡這自然般的感覺,有一些野趣,又帶著點斯文,非常樸拙,更有一番神韻。十多年來,與一個院子朝夕相處,我慢慢學習尊重,并時時得著喜悅!
-----董小蕙
2009仲春于臺北老院子
「董小蕙畫的「老院子」系列蘊涵著這些年來積累的底蘊的突破性開展,可喜、可賀。尤其難得的是,臺灣文化界(當代藝術界亦然)彌漫著(忸怩作態(tài)式的)俗氣、(自我陶醉式的)小氣、(陰陽怪氣式的)邪氣、與(沒有創(chuàng)發(fā)能力的)匠氣,董小蕙因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故未受其影響。因此,得以自然地〔并不特意地〕在她的畫筆下,融會了感情與直觀。這是運用了印象派的資源對于中國傳統(tǒng)成分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林毓生(1934-)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qū)歷史學系榮譽教授,
北京大學蔡元培講座、博雅論壇主講人,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The “Courtyard” series by Dong Shaw-Hwei presents a delightful breakthrough of the artist’s painting style resultant from years of nurtured skills in [what Michael Polanyi has called] the “tacit knowing”. What makes Dong stand out among her fellow Taiwanese artists is that whereas (pretentious) vulgarity, (self-indulgent) narrow-mindedness, (eccentric) perversity, and triteness in their crafts oftentimes prevail i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Taiwan(as well as in contemporary art circles ), Dong is not affected because of her original and vital creativity. Thus, the artist is able to blend her genuine feeling and penetrating insight without pretentiousness. In this case the artist’s deployment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impressionist school has led to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Lin Yu-sheng
(Translate by Pin-chia Feng)
Lin Yu-sheng(1934-), Member of Academia Sinica, Taiwan; Professor Emeritus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ai Yuanpei Memorial Lecturer and Principal Speaker at the Boya Forum, Peking University; Honorary Professo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ine Art, Hangzhou

畫家舊居老院子實景 (2008 / 董小蕙 攝)
董小蕙 〈院落林蔭I-II〉 97 × 130 cm (60F) × 2 油彩畫布 2012
「董小蕙的油畫作品中最顯眼的造型元素,就是黝黑厚重的線條與色面。她應用不同層次的色調表現(xiàn)出空間效果,融合了中國繪畫傳統(tǒng)的筆墨元素,同時也具有中國花卉畫的相關影響。畫面中蜿蜒交錯的構圖安排,呈現(xiàn)出植物隨興生長的自然意態(tài),而明暗光影的分布則增添了神祕感與特殊性!
──馬克.強森 Mark Johnson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美術館館長.美術系教授
What is most striking about these new works is their overwhelming sense of black. Dong Shaw-Hwei’s use of black functions on many levels. It relates her oil painting to the legacy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in fact some of her arrangements can be related to Chinese flower painting compositions. Her black also conveys both dignity and gravity, and suggests mysterious shadows from another world.
──Mark Dean Johnson,
Professor of Art and Gallery Director,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董小蕙 〈濃蔭系列-檸檬花開〉 97 × 130 cm (6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4
董小蕙 〈濃蔭系列-大樹家族 IV〉 97 × 130 cm (6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0
■ 「靜物系列」出于畫家對舊木桌沉靜樸實的質感情有獨鍾,是對寧靜家居的一種喜悅,也是老院子生活的情感延伸。畫面藉著簡單物象的詮釋與描繪,表現(xiàn)出東方哲思對于物我靜觀的當下感悟,作品風格呈現(xiàn)一種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致,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內涵意境;具有女性抒情意象的細致典雅,卻也有著頗見強度的造型張力,是女性畫家少見的表現(xiàn)。
「靜物畫一直是我喜愛的主題,雖然它常被視為一種尋常而無創(chuàng)意的畫類。我由靜觀而提筆描繪,由描繪而有了作品;所以,靜物畫可以說是我靜觀的副產物。觀照靜物,同時也觀照自我,觀照一種存在----靜物的存在、桌子的存在、背景的存在、觀者與客體的對應存在。它們是獨立的,也是關系的。東方的靜物畫,「靜」者是人;畫完一件靜物,等于獨處一段靜觀,心底得到極大的寧靜!
------董小蕙2010仲春于臺北

董小蕙 〈紫 韻-野牡丹〉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3
董小蕙 〈閑 情-梔子花〉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4
董小蕙 〈嫻 靜-粉 茶〉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5
■ 董小蕙的「老院子」水彩 Courtyard- in Watercolor by Dong Shaw-Hwei
水彩在西方古典藝術的傳統(tǒng)中,原是作為油畫創(chuàng)作前的底稿之用,其特質在于快速捕捉一瞬間的光影、色彩、造型與空間的形象變化。水彩畫的筆觸運用、水分控制,以及寫生意象,無論就技法形式或表現(xiàn)內涵而言,都是最接近中國藝術的文化情感。因此水彩畫自然而然,很容易成為國人所接受并喜愛的一種西畫表現(xiàn)形式。
董小蕙(Dong Shaw-hwei, 1962- )多年來皆以油畫為主要創(chuàng)作媒材,但2006年她得知居住多年的老院子即將為官方政策所拆遷,畫家有感于老院子的即將消逝,在急迫與不舍的心情下,更有著時間的壓力,這促使她必須運用更快速的方式來記錄老院子的一切。于是,她選擇水彩明快、生動的表現(xiàn)技法來記述老院子的最后意象。畫家在這批水彩畫中結合了印象派瞬間的光影變化與抒情感受,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畫的筆墨趣味與美感特質。由此,她不僅重新掌握了水彩畫應有的即興特色,更發(fā)展出水彩畫在中西融合所潛藏的新意境表現(xiàn)。

董小蕙 〈老院過雨〉 38 × 56 cm 水彩畫紙 2007
蕙小蕙 〈老院靜謐〉 38 × 56 cm 水彩畫紙 2008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