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奮書畫藝術亮相中國美術館——大學者劉斯奮的跨界情懷
近年來,越來越多嶺南藝術名家進京舉辦個人展覽,推動南北藝術對話。2014年3月7日,“貫通融會――劉斯奮書畫詩文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的劉斯奮歷年的著述以及所創(chuàng)作的古今題材人物畫、《白門柳》人物選畫、山水畫和自書詩中的主要精品,共七十余幅,為本年度首位進京的廣東藝術家個展,展將持續(xù)至3月15日。
年過七十的劉斯奮當過官,又寫小說,做學術研究,在書畫領域均有造詣。他曾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文聯(lián)主席、廣東畫院院長;他的長篇小說《白門柳》榮獲茅盾文學獎;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被公認為“新文人畫”的佼佼者。
此次畫展一大特色是劉斯奮的《白門柳》人物選畫!栋组T柳》既是亂世男女悲歡離合的百態(tài)圖,也是龐大王朝土崩瓦解的挽歌和百科全書式的史詩畫卷。他選取了黃宗羲、錢謙益、柳如是、董小宛、顧眉、李十娘、劉宗周、史可法、顧杲等9位人物作畫,并配上著名學人徐續(xù)先生對各人物的題詠,觀眾可配合《白門柳》各個版本的圖書與人物畫,更形象地體會黃宗羲及其他一些富有改革意識的知識分子在“天崩地解”式的社會巨變中所走過的道路。
另外,展覽還有展示其它人物畫。其中“都市偶拾”、“古風遙想”等主要隸屬兩大歸別:一是現(xiàn)代都市題材,所畫女性占多;二是古題再創(chuàng),男性占多。從題材、內(nèi)容來看,“都市偶拾”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反映在生活方式、居住環(huán)境、價值取向、生活細節(jié)、交通通訊等方面,構成一種時代性的文化標記內(nèi)涵。就“古風遙想”而言,劉斯奮也只是“借題發(fā)揮”,以古名人逸事表達他的志趣向背等等,其中多有自畫情懷。這種具體的生活內(nèi)涵顯示出了后工業(yè)、消費化、全球化的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文化征象。
有專家認為,劉斯奮的人物畫群和傳統(tǒng)繪畫以及實驗水墨,都有連根帶枝的畫理、技法及材料等方面的進退思量和實踐,但水墨創(chuàng)新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畫種問題,諸多學理、思想、志趣、材料及形式上的問題,不勝其多和不勝纏繞,該畫種在西畫和工業(yè)化的多重沖擊中自存自強或別樣發(fā)展,尚需假以更大的世紀性的時間單元才能坐而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