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典盛宴一一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十周年慶典活動側記之一

十年磨一硯,款款凝深情。
4月23日,注定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歷史性時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十周年慶典活動在北京隆重召開,活動旨在向過去十年來,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硯文化的功勛們致敬,向普通硯文化工作者、志愿志們致敬,更向所有為硯文化事業(yè)傾情付出與奉獻的友好單位致敬!
歷史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人們更不會忘記。
為了這一莊重而又神圣的歷史性時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北京硯文化發(fā)展研究會、北京硯臺文化博物館早在去年就開始籌備,決心把這次慶典當作向弘硯功勛的老同志學習的大會,當作錘煉隊伍向心力,團隊意識、協(xié)作意識的契機,更是當作啟航新征程,謀劃新未來的動員大會。
創(chuàng)會會長、資深硯文化志愿者劉紅軍深有感觸地說,沒想到決定這次十周年慶典,還是新任班子提出來的,反映出新班子是有格局、有能力、有魄力,是能干大事的。
老會長說的沒錯,新的硯研會班子成員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歷屆硯文化研究分會老同志、老領導在弘硯過程中的精神總結好,發(fā)揚好,繼而傳承好。
如果說博物館的硯臺是有形的無價之寶,而這些功勛們的精神財富,則是無形的無價之寶。
為了硯文化事業(yè),從來無須動員。
不僅是曾經在硯研會工作過的老同志來了,在硯研會兼職的老同志也來了,創(chuàng)會會長劉紅軍原來在部隊時的老部下也來了,甚至志愿者都來了:侯建國、蘇文源、王炳義、金彤、于江、沈國龍、劉燕、黃中、高志偉、高振宇……大家只有一個信念,辦好此次盛會,向十年弘硯的平民英雄們致敬。
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而在沒有辦公場地,沒有專項辦公經費的“白手起家”的日子里,這是一段艱難而又難忘的日子,創(chuàng)會會長、資深硯文化志愿者劉紅軍曾無限感慨地說:工作就是養(yǎng)生;厥资,往昔歷歷在目。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困惑和無奈?上驳氖峭ㄟ^大家十年的努力奮斗,由《硯園春色》變成了《春滿硯園》。
由此可知,總結、整理弘硯十年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那些為硯文化事業(yè),傾情財力、物力、精力、智力的企業(yè)家、友好社團、專家學者的歷史功績,尤為重要。時間回溯到2022年,早在當年年初,硯研會相繼成立了多個小組,全方位總結整理十年來的成果。
細化方案,定點定位,明確到人,從完成內容到完成時限,都進行量化和細化,這是創(chuàng)會會長劉紅軍多年從事部隊勤務工作養(yǎng)成的工作方法,現(xiàn)在,這些已經外化于形,內化于心,根植于硯研會每名工作人員內心,已成為硯文化研究分會每次活動開始時,必須遵循的“鐵律”!
硯研會的工作從來無須動員,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更是如此。
李杰、蘇銳……這些曾經在硯文化研究分會工作過的同志也主動受領任務,或擬草十周年總結報告,或制作、整理十周年畫冊,沒有怨言,不講條件,也許,在整理、提煉、升華歷屆班子成員弘硯的精神財富時,對他們這些所有參與者無疑是最直接、最真切的教育、洗禮和靈魂凈化!
材料擬草完畢,畫冊印制完畢,連志愿者的紀念章也制作完成了,甚至連準備作為獻禮的三部新書《硯臺文化典集》也在出版社抓緊編校中……
結果只是一個具體的呈現(xiàn),沒有人知道為了慶典具體承辦人所經歷的挑燈夜戰(zhàn),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然而,所有的參與者沒有任何怨言。
然而本應在2022年底舉辦的慶典,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推遲,再次細化方案,查缺補漏,活動一天不召開,優(yōu)化、優(yōu)化再優(yōu)化的工作就一天不會停止,這是硯研人的傳統(tǒng),如同弘硯十年來的默默無聞、任勞任怨;更如同硯園春色里的朵朵小花,沒有花香,靜靜綻放……
(末完待續(xù))
記者: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