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珍寶館館長薄維:出身四代收藏世家到快樂收藏傳播鑒賞文化
古董、民國、天津、潘家園、家族、傳世國寶,他的身上有太多標簽,每個背后都是說不完的故事。

“家族四代做文玩收藏,曾祖父跟東北少帥張學良是深交,給愛新覺羅溥儀送過禮,家族在老天津赫赫有名,中學時帶著課本跟著父親到潘家園,一做就是三十年,如今藏品估值上億,九件珍貴藏品入選民間收藏名錄······"
有人說收藏是為了擺闊,有人說收藏是為了投資增值,而他說,收藏只是保管,只為傳承。

他叫薄維,老天津人,有名的收藏家,藏品涉及青銅器、瓷器、紅木家具、佛教用品等,自稱文玩雜家,藏品上千件,最大的夢想就是開辦自己的博物館。
從民國到建國,家族的故事,薄維從小聽到大,每個片段每個細節(jié),隨著年齡見識增長愈加清晰,用館長自己的話說“沒虧了小時候那一碗碗麥乳精。”
關于家族的故事多來源于爺爺,爺爺是老中醫(yī),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記憶片段里,最多的就是半黃昏放學時,爺爺來接他放學,爺孫倆拐進小酒館,爺爺要二兩散酒,一碟花生,順道給小薄維來碗甜甜的麥乳精,悠閑咂摸著講起祖輩的故事。
薄維祖上是天津的望族,在大清幾代當官的那種,曾祖父薄鳳鳴是民國時天津衛(wèi)的名人,與民國四公子袁克文、袁克定、張伯駒、溥侗,以及東北少帥張學良皆有深交。
溥儀未進東北時,薄家曾祖常到天津張園做客,覲見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作為晚晴遺老遺少,當時的觀念里,雖然軍閥混戰(zhàn),但還是要報效國家,效忠皇上,免不了要進獻寶貝,以表忠心。
爺爺崇拜自己的父親,那時候的薄爺,在圈里赫赫有名,薄鳳鳴擅長收藏,家道殷實,家中有上萬件歷朝歷代珍品,那種身處其中的文化熏陶是現(xiàn)代人難以擁有的際遇。
大清、民國,風云變幻,世事傳奇,于大多數(shù)人只是歷史,只是傳言,于薄維爺爺這一輩人來說,那是父親的生活,是家族的歷史,是散酒閑天里避不開的談資。
“幼時聽不懂那些傳奇,每天盼著去小酒館,為了那碗甜絲絲的麥乳精。
長大了,入行了,才深感榮幸。
因為爺爺,因為家族,才讓我骨子里浸透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說這話時,已過不惑之年的薄維咂摸著杯中酒,向周圍人講起了他的傳奇。
收藏三十年
對于古物來說,一代代傳承者都像是守護者,用一生去守護一個個傳奇。
薄維直言,別信小說里盜墓挖寶的段子,古物該有的尊重不應該用那樣的方式得來。巧的是,薄維最早的收藏還就是挖來的。
薄維是70后,那會兒小孩兒流行玩彈珠、推鐵環(huán),薄維不同,小孩兒的游戲他都不愛,更多的時候,就看著一小孩兒拿著小鏟子縮在院子里,東敲敲,西鑿鑿,還真給他挖到過寶貝!
幼年的尋寶游戲,讓薄維興奮至極,而讓小孫子興奮的游戲背后,是爺爺?shù)囊黄伎嘤眯摹?/p>
那個年月,破四舊風聲越來越緊,爺爺當機立斷,在自家老宅各處挖下深坑,將一件件珍貴藏品用油布包好,深埋地下。
不久,家里便來了不速之客,將老宅里看得見的各種物件裝了九大卡車,全部運走!
那座祖上老宅子在文革時被封存,一家人被迫搬進了一個破舊的大雜院,薄維就是在大雜院出生的。
文革后老宅被歸還,癡迷古玩的薄維父親將寶物一一挖掘,這些珍寶才算躲過風雨重建天日。
一壇子銀元,一塊兒金佛,還挖到過鼻煙壺······薄維的童年,有爺爺?shù)纳⒕疲邢闾鸬柠溔榫,有家族的故事,還有挖出來的比爺爺還老的寶貝。
一件件有故事的物件兒如今仍存放在薄氏珍寶館,記錄著薄館長收藏的初心。
1989年,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古玩的概念,很多老物件可以說是白菜價被變賣。
薄維當時還在上學,跟著父親從天津到北京潘家園,以父親的眼力來買賣物件,貼補家用,也因此,見證了潘家園三十年的大變遷。
對于年輕的薄維來說,收藏雖是當時的副業(yè),卻已成為生活的重心,每到周五晚上,薄維要坐一晚上的破落班車,忍著嚴寒酷暑,蚊蟲叮咬,晃晃蕩蕩一晚上,從天津到北京潘家園。
潘家園市場每周六日早晨五點半開門,開門的人每次都能看到這個天津小伙子推著輛三輪車等在門口,回回準點到達。
薄維家學淵源,人又勤勞,天津人特有的豪爽深得市場上眾人的喜歡,也給了薄維不少人生機緣。

那時的潘家園還沒有規(guī)范的市場,因著慣性自發(fā)形成了松散交易場所,人們在這兒交易,基本都是拿在手里,或者擺個地攤完事兒,潘家園的名氣逐漸被眾人所知,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攤主和買家,還有不少國外收藏家。
1997年的一天,薄維照例出攤擺貨,里面的治安隊長招呼他“那個天津小伙子,你過來,待會兒有領導來,你陪領導一起逛逛。”
熱情的薄維接了這活兒,等人來了才知道,嚯!竟然是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
原來是國外夫人團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參觀,因著這個機緣,薄維有幸陪同夫人團逛了潘家園。
90年代的潘家園能淘到不少好東西,大部分人沒有這方面的積累,如薄維這等有家學淵源的人有不少“撿漏”的機會,也得了不少好東西,當然,也做了不少外人看來虧本生意。
拿自己二十萬的車換了別人手里五萬塊的長著白毛的大石頭,收藏了十多把別人看來沒啥作用的小提琴原盒……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收藏本質(zhì)是也是一種投資,評判的砝碼便是多年的知識積累,甚至有時只是直覺。
到今年,整整三十年了,從潘家園的天津小伙兒,到如今地道北京通,館長用三十年攢了幾千件寶貝,大大小小的物件擺滿了整整一層,每一件都是故事,每一個都是三十年人生歷程里的精彩傳奇。
薄氏珍寶館
古玩的江湖很大,也很小。

2000年,到北京的第十一個年頭,薄維在潘家園開了第一家古玩店,接待的第一個顧客便是如今已成為文化屆名人的馬未都,可以說新時代收藏界,正是從薄維這一波人帶起來的。
也許是家族的傳承,也許是自小的執(zhí)念,對于收藏,館長始終帶著虔誠,回首過往三十年,館長直言沒認真度過一個周末,沒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連自己結婚都是酒席結束,第二天逢著周六又一大早去了潘家園。
這世間,名氣、聲望、財富可以起伏,但時間不會騙人。
三十年的潛心堅持,造就了一位隱居潘家園堅守行業(yè)規(guī)則的收藏大家。

如今,也許很多人不認識館長,但那間藏在居民樓底下一層的珍寶館,每一件寶物都讓人驚嘆。
古老的珍寶便有追溯珍到上億年的透明琥珀,西周時期的青銅盤,西漢時期最小迷你型錢幣,直徑僅為3毫米、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瓜棱青銅權、唐朝漢白玉佛像石碑、宋代青花瓷器、元朝青花人物獸耳瓶、清乾隆時期的招財珊瑚樹、清晚期義和拳兵器、民國期間齊白石字畫、民國期間國寶級紅豆杉家具、近代紫砂壺。
薄氏珍寶館收藏種類名目繁多,西周時期的鼎、爵杯、尊、罍、簋、盤等青銅器30余件,隋唐歷代佛像50余尊,明清民國近現(xiàn)代字畫100余張,海南黃花梨家具20多件,意大利古董小提琴15把,明清雜項300余件。
不少藏品都是世上稀少的珍寶,若論目前已有的拍賣市價估計,能夠拍賣過億的藏品不下5件,隨便拿出一件藏品估價不菲。
2014年,薄氏珍寶館的鎮(zhèn)館之寶清代琺瑯瓷紫檀招財紅珊瑚樹便入選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紀念郵票,于2017年在上萬件民間藏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民間極具代表性100件文物之一,入選《中國民間文物檔案》。
讓館長驕傲的是,在100件民間文物中,薄氏珍寶館有9件藏品入選,是民間個人收藏中入選最多的。

只是文物保管者
所謂文物,最動人的便是故事,鑄造的工藝、打造的過程,經(jīng)手的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甚至傳承本身都有說不盡的故事。
薄維有一枚加措活佛的印章,承自父親,是薄維多年來堅持戴在身上的寶貝,起源是童年時破舊四合院里的一位老爺爺。
一家人擠在破舊四合院的年月里,同住在那座破舊四合院的有一對老夫妻,老爺爺當時八十多歲了,老伴因為一些打擊瘋了,每日里吵鬧打罵,搞得周圍鄰居都不愿理會,老人家自己腿腳也不好,年紀又大,生活可謂饑寒交迫。
薄維的父親會點中醫(yī),也熱心腸,給老人家買煤球、倒垃圾、買菜、遇到生病時,就免費看病送藥,艱苦年月里,誰也沒能力救誰脫離苦海,能幫點是點吧。
那年,老人深感自己不久人世,臨別時拉著薄維的父親,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原來張爺爺年輕時是孫文先生的廚子,專給總統(tǒng)先生做飯,得先生賞識,兩人最后分別時,孫文先生給了張爺爺一枚加措活佛的印章和幾件珍貴的藏品。

這是老人家一生中最寶貝的東西,一輩子浮浮沉沉,多難熬的年月都小心翼翼的存著,從不給外人看,生怕有人惦記,給弄丟了,年近九十的老人提到過往,還是滿臉激動,直念叨,那是孫文先生用過的東西······
最終,老人家顫巍巍的將一眾寶物交給了薄維的父親,“俺要回老家了,過去沒你幫襯,俺也活不了這么久,這幾個物件留給你作個念想······”
長大后的薄維聽父親講起過往,仍覺凄涼難過,鄭重接過了父親傳下來的寶物,也在一次次類似的場景中深刻懂得了傳承背后的含義。
多少人鼎盛一時,到頭來世事無常、子孫沒落,一輩子舍不得,到老終是不忍寶物流落糟蹋,甘愿轉交給懂行的人保管。
因為一片赤子之心,薄維得了不少鄭重的托付,每一份寶物已不是單純的價格衡量,更是一份信任一份托付。
“我這一輩子都給這些物件兒了,年紀越大越明白,所謂收藏家不代表擁有,畢竟誰也沒老物件兒的年歲長,我們啊,都只是這些寶物某個時期的保管者,確保她的完好,也豐富并傳承她的故事。”

買賣物件兒只是門生意,已近知天命的年紀,薄維對人生的下半場有了更清晰的規(guī)劃。
用自己的畢生所知所學,把民間分散的收藏力量聚集并調(diào)動起來,搶救更多寶物,傳播更多古文化認知,讓后代子孫能有機會學到更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不枉三十載堅守,才不辜負家族四代傳承!
2019年,薄館長將自己開的四個店和一個會所關閉,此時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最后下定決定走向了古玩教育,通過文化傳播,從而讓小眾化的收藏圈子走向了大眾視野。
薄維老師經(jīng)過深思熟慮,決定通過短視頻自媒體平臺來傳播收藏文化。歷時兩年的努力,薄維老師在短視頻領域進行深耕發(fā)展,一系列精品短視頻內(nèi)容的傳播,目前已經(jīng)在幾個平臺上積累了上百萬粉絲。這也讓薄維老師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心,他準備將收藏文化推廣到全世界。憑借自身30年的收藏經(jīng)驗,以及對古代藝術的審美認知能力,薄維老師有能力通過收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薄維老師致力于快樂收藏文化的推廣,通過家族四代人的收藏眼界,三十年的經(jīng)驗分享,來幫助收藏愛好者及收藏機構避免收藏中的坑,讓收藏變得不再那么神秘,而是成為人人都可以玩轉收藏。三十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幫助更多的人在藝術品收藏道路上少走彎路。

薄維老師在即將50歲之際,經(jīng)出版社約稿,薄維口述創(chuàng)奇故事,邀請作家撰稿,規(guī)劃出版一本有關收藏的文學圖書,圖書名字暫定為《聞物知命》。圖書講述薄維老師家族歷經(jīng)四代收藏的古玩人傳奇歷史,包括薄維老師30年的成長經(jīng)歷,見證中國古玩市場從無到有,藝術品由單純到魚龍混雜,由撿漏到無漏可撿的風云變遷。以故事的手法展現(xiàn)收藏者的艱辛歷程,揭示文物最終的宿命,以便更好的警示后人。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文物出版社原高級編審樓宇棟同志逝世
- ·下一篇文章:賞讀 | 計林濤·筆墨話語
- 薄氏珍寶館館長薄維:出身四代收藏世家到快樂收藏傳播鑒賞文化
- 薄氏珍寶館推出第六套文創(chuàng)玉兔生肖心經(jīng)紫砂壺
- 薄氏珍寶館收藏家薄維推出第五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生肖壺
- 收藏家薄維薄氏珍寶館推出第三套文創(chuàng)品臥牛點睛紫砂壺
- 詞作家車行做客薄氏珍寶鑒賞門派交流藝術品收藏文化
- 薄氏珍寶榮獲第五屆全球CEO新年峰會2019全球最具品牌力成長項目
- 薄氏珍寶館館長薄維談“我和我的祖國”致敬祖國
- 薄氏珍寶館著名收藏家薄維首推文創(chuàng)系列品心經(jīng)紫砂壺
- 薄氏珍寶館收藏家薄維玉器類鎮(zhèn)館之寶清代和田白玉八臂觀音菩薩
- 薄氏珍寶館收藏家薄維受聘為北京創(chuàng)智時代商學院藝術高級顧問
- 薄氏珍寶館收藏家薄維佩戴傳奇圣物惹乎啦
- 薄氏珍寶館館長薄維:收藏家的境界與情懷